直播吧 - 欧洲杯直播_CCTV-5在线直播|NBA直播

中职论文范文

  中职论文篇1

  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一是要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篇目,可以对现有的篇目体系进行增减或重组,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如导游专业,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旅游题材的古诗、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现代诗歌;餐饮管理专业,可选择有关国内外大型饭店的成功管理经验案例;计算机专业,可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科幻小说,等等。二是要科学安排语文作业。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主要是要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社会需要的直接联系,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要赋予语文作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或参观学习活动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的内容。如汽修专业,可以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写与汽车相关的作文、散文等,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烹饪班的学生可以写动手做菜的过程和体会;寒假期间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学到的调查报告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同时要让学生多进行阅读,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和新闻报刊来培养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作出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谋划,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学习,要进行内容拓展,如“求职信”的教学,可在课堂上模拟一场人才招聘会,既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信息,感受就业的压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讨论式教学是在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学生参与面广,提高学习主动性;二是通过讨论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我在讲授散文《世界最美的坟墓》时,组织学生讨论作者通过托尔斯泰墓阐述怎样的哲理?进而让学生讨论文中“最美”的含义,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审美观,什么才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幽雅宁静是美;有的学生谈到朴素平凡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奉献自己,淡泊名利是美等等。学生发言全面、深刻而精彩,教学效果异常的好。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要把握好,讨论问题不能太多,而且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设计也要明确、多层,有—定的深度和难度,吸引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参与。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个系统,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作者说“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理由是什么?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理由是什么?双方的分歧是什么?等等,在这样的诱导、启发下,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和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持“多维度”标准,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评价、作业分析、语文日记和书面考试等,设置评价指标,如:阅读能力评价、写作能力评价、社交能力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评价等等,确保能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评价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断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使更多学生喜欢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J],基础教学研究,2007.11.

  [2]黎桃,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基础教学研究,2006.8.

  [3]于宗炫,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实践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4]刘丽,中职语文教学职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5]彭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摘要】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搞好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新策略:科学设计内容,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中职论文篇2

  【关键词】中职校;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随之,对于教育的要求相应提高,对于教育的重视度也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对于素质要求的重视增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提出了很多要求。中职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中职校体育教育近年来不断被广大教育者所认可,并逐渐推向全国各地,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中职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究,并阐述中职校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式,希望为我国的中职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2.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探究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偏向综合化、全面化,要求人才不仅是拥有专业的过硬技术,更加要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相对来说,职业院校的学员大多经历了社会上的中考或者高考的筛选,落选的经历给这些学员的心理大大小小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他们在性格上通常存在着自卑、暴躁易怒等特点,因此,容易冲动发生斗殴事件,社会上对于职校学生的印象并不好。为了转变社会对职校学生的看法,在职校中广泛开展体育教育能够在教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泄情绪,舒缓压力,并且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到一起,让学员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体育教育的思想、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方法进行了解内化,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善性格缺陷,锻炼在社会中竞争需要的能力及心理素质。此外,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学员长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给学员一个放松的方式,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再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员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协作,对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途径

  3.1提升参与度,提高学生积极性。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育课很是受到职校学员青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进行体育锻炼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职校体育教育中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他们主动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只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在保证文化专业课程学习之余,充分利用时间,强身健体,相互协作,才能在校园中养成健康成长、健康生活的良好风气。3.2完善性格缺陷,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正如上所言,职校的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性格问题,也正因为此,在职校中进行体育教育更加不可缺少。通过体育教育中的相互协作和配合,结交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为了自己的理想所奋斗,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此外,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员更加注重完善自身的性格缺陷,针对性的有意识地改变不利自已身心发展的不良情绪、不良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让自己更加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3.3磨练坚强意志,完善学生人格建设。现代社会,物质水平高度发展,在加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比较优越,没有经历艰难的环境,意志力比较薄弱。而现代社会节奏很快,人才市场竞争力大,没有顽强的意志很难脱颖而出。体育锻炼是磨练学员坚强意志的方式之一,通过激烈的体育赛事能够让他们为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培养斗志,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如何迅速从失败中奋起等等。4.结论职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对于职校的发展十分重要。而体育教学则是提升职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激烈的体育运动中挥洒热情、释放压力,学习如何与队友相互协作、配合,如何面对失败、迅速调整心态等等。体育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也适应时展潮流。

  中职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审;论文

  高等学校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即职称评审)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之一。评审需要以高校教师已获得的各方面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教师的德、能、勤、绩等因素,对教师能否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做出判定。而学术论文无疑是评价教师已获成果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的评定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资格评审中论文要求的现状

  目前,在我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中对学术论文一般划分为以下3个级别:(1)权威期刊。在国家部委、全国学会(不含下属研究院、所和分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或相当上述级别的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论文;(2)学报级期刊。在部委及所属研究院(所)、全国专业学会及分会(不含省级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普通期刊。学术刊物(须有国家或省有关部门批准的刊号或准印证)或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期刊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权威期刊、学报级期刊、普通期刊。

  我省在高校各个系列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级别、数量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时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是教师能否晋升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了能够晋升高一级职务也必定会为此努力发表相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这在很大范围内对教师起到激励的作用,激发了教师投身研究的热情,提高了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因此,以学术论文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量化条件之一是教师资格评审中十分必要的一环。

  二、评审中论文规定存在的问题

  学术论文虽然能够较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但以学术论文作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以刊物级别衡量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1)刊物级别划分过于笼统。如不管是国际上公认的影响力极高的刊物或是国内影响力不高但主办单位级别较高的期刊都算权威刊物,在职称评审的论文规定中几乎没有加以区分。

  仅以主办单位来认定期刊级别的方法不够科学。尽管一般认为期刊的主办单位等级越高其主办的刊物中论文的学术水平也越高,但是随着办刊方式越来越市场化,往往存在期刊挂靠主办单位、一个主办单位办多种期刊等现象。目前,我省一般认定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权威期刊只能有一种,而现在这种挂靠和一单位多刊的现象就造成了刊物级别认定的困难,究竟认定哪一种期刊为权威期刊往往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其公开性、科学性有待商榷。(3)对期刊单位主办的增刊、专刊、专辑等与其正刊在论文级别认定中没有完全区分。(4)刊物级别高低与论文学术水平不能完全划等号:级别高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好,级别低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差,仅以期刊级别认定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论文规定中仅以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的文章作为职称晋升条件,对第二作者以后属名发表的文章缺乏评价机制。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许多的研究工作是在2个甚至多个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如果将论文排名第二及以后作者的贡献排除,则有失公平。另外,通讯作者署名的文章在职称评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国际上衡量作者对论文贡献的原则不相符。在当前高校中,教师在攻读高一级学位时完成的科学研究论文通常在文章发表时会将指导老师作为通讯作者加以署名指导老师也往往对文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通讯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就不应被忽视;相对的,作为被指导者的教师虽然其文章发表署名为第一作者,但是其对文章的实际贡献力则应相应有所减弱。只有考虑每一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情况,才能将论文的学术水平充分反映为教师的实际能力。

  (二)高校教师各系列职称学术论文规定单一化

  目前,我省高校教师、科研、实验3个系列在职称评审中均依据闽教职改[1997]010号文件执行对科研和实验系列教师的论文要求也是参照教师系列同级别的论文要求,没有考虑这3个系列在职责要求、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区别,混淆了高校教师不同系列职务之间的要求,不利于高校按需设岗和激发不同系列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论文规定没有考虑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门类学科间的区别。对于高校的体育、艺术、美术等学科教师在职称评审中与其他学科教师采取无差别的论文评审规定不符合这些学科通常的评价标准。体育、艺术、美术类教师更应以其实践能力、技术水平、成果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条件,采取“一刀切”的职称评审方式抹杀了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区别,不利于高校各个学科的发展。

  (三)时间要求的规定不够合理

  在每年度的职称评审中均对论文的发表时间有所要求,即时间需在任现职后至申报当年的12月31号之间。但时间与拿到期刊的时间往往并不相同,这样尽管论文确定发表时间是申报的当年,申报教师取得期刊原件却有可能在次年职称评审会议开始之后。而在目前的规定中,若评审会议开始时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论文不得作为当年的评审条件。这看似符合程序,却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最终造成部分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因为期刊无法及时取得而错过了当年的职称评审。

  当前的资格评审一般耗时较长,从资格申报到评审结束往往要花费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若申报者在这一段时间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则该论文既不能用于本次申报,也不能在申报者本次晋升职称后用于下一次职称晋升申报。这种对时间上的规定不利于激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改革论文评审要求的思考与对策

  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的量化是当前职称评审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评审的硬件之一普遍被认为是最为容易量化的标准之一。但从目前资格评审中论文规定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任职资格量化评审在建立合理的论文量化前提下还须进一步加强资格评审的相关体制建设。

  (一)建立科学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彻底改变仅以期刊级别判定论文质量的现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学术论文质量认定评价体系。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对期刊级别的认定必须将期刊的主办单位、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刊物是否被较权威的检索、索引所收录一并加以考虑。判断文章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力还必须充分考虑论文作者人数以及是否有通讯作者等情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判断还可以参照论文的被引用率、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论文获奖情况等方面。

  当然,我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还可以引入论文的量化赋分方法,即将论文划分若干个级别后分别赋以论文基准分,论文实际得分=(论文基准分+论文影响因子得分)×作者排名系数。这种论文量化赋分的方法可以作为资格评审中论文评价的一个模式,不过量化赋分应以科学的期刊级别划分方法为基础,分值计算还必须考虑论文引用率及通讯作者的贡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有利于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论文量化赋分评价体系。

  (二)细分不同学科、不同系列教师评审条件

  对教师(包括教学型教师与科研型教师)、科研、实验等不同系列资格评审的论文规定应有所区别。评审教学型教师职称应相对弱化对科学研究型论文的数量要求,转而可以对教学、教改方面的论文提出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要求,同时在资格评审中对教学效果及其他教学实践环节侧重评价,如可以对获得教学贡献奖励的教师在评审教学型教师时给予适当加分。对评审研究型和自然科研系列教师职称的论文要求可以适当提高,以突出显示研究人员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同时应对其承担各级别的科研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加以综合考虑,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条件突出者相应降低学术论文要求。对实验系列也应相对弱化论文要求,转而侧重对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创新水平的评价。

  另外,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区分各自学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论文规定细则。对于体育、美术、艺术等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学科应弱化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转而侧重考察申报者专业技术掌握情况。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术论文激励机制

  职称晋升是当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激励的重要手段,而作为职称评审重要内容的学术论文评价也同样要以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投身本学科研究、多发高质量论文为目的。

  在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评审中,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确定而非评审晋升获得,则将时间要求定义为任现职以来是合理的。但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评审晋升获得,那么则会造成申报者在半年评审过程中发表的论文不能用于当前及更高一级职称评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将任现职当年的1月1日作为符合评审条件论文的起算时间。

  只有将二者加以区别才能够较好衔接“申材料截止月31日”这一规定,才有利于全面评价申报者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论文条件,有利于调动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积极性。

  建立论文评价的事后补救机制。针对符合评审条件的申报者因部分期刊的印刷或出版问题致使刊物不能及时取得的情况,应同意该申报者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审,并在评审会议中由学校人事部门对该申报者的论文情况向评委会做出说明。在评审会议结束之后,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审核该申报者期刊原件取得的情况。对于在日后确能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对当年的评审结果给予确认,对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取消其本次职称晋升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职称论文评价机制的改革归根到底仅仅是职称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岗位设置的完成必定要求改变当前评聘结合的职称评审模式。

  职称的评聘作为高校一种自身的社会行为,不应受政府行为过多的干预。因此,改革我省职称评审制度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对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高校完全下放职称评审权。(2)对不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新办本科和大专层次院校加强评审指导。(3)对研究型、研究专业型、专业技能型种类型职称,采用不同的评审模式:以评为主、以考代评、以辩代评、辩评结合等。(4)高校要尽快出台自主评审以及岗位聘任的相关规定。(5)完善岗位管理与考核程序,制定职称评审晋升及岗位竞聘的约束机制。

  无论是高校自主评审或是政府、社会组织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论文规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关系职称评审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职称评审中的论文要求一定要以激励高校教师投身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为导向,按照分类管理、细化评价要素、量化评价指标的原则,最终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一九九六学年高等学校教师

  [2]左惠凯,李晓燕.完善高校职称评定中学术论文量化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3-95.

  中职论文篇4

  作者:徐晓伟 单位:桐乡市卫生学校

  传统中职药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唯知识”的教育模式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评价学生的尺度以对所学知识的继承程度为主,这是一种“唯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当代社会要把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科技的作用,而对于以培养医药行业生产和经营第一线人才为目标的中职药学教育来说,“唯知识”教育质量观的导向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必须予以改变,代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劳动技能为主体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药”关乎人命,光掌握远远不够,还要能应用到临床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导向式、案例式教学,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自学能力的培养[2]。如药物化学的结构式尤其是一些立体结构,很难用黑板板书描述清楚,利用多媒体就能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不仅节省时间,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中职药学教育办学方针,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职药学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就业观,促进中职药学教育教学与药学服务、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紧密结合,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缺乏大多数药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学岗位,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3]。兴教之道在于师,中职学校又有别于普通高中,专业教师应定期到医疗卫生单位或企、事业单位实践,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服务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只有教师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实验课中得到提高。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校切实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中职药学教育师资队伍。

  新形势下积极创建各种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现状,以初级药士考试大纲为依据,在教学上将药学专业基础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条理性和目的性。如将解剖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天然药化、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合并为基础知识模块,将有机化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合并为相关专业知识模块,将药理学与临床药物治疗学、医院药学概要、病理学合并为专业知识模块,将药品市场营销学、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合并为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另外,为了更充分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开展学分制改革,鼓励先进,督促后进,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转变教学理念,做好学生技能培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质是我国药学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重要任务[4]。药学教育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完善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补充和促进。学校要遵循“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专业理论课服务于技能操作课,技能操作课服务于工作岗位”的原则,探索并有效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合理缩短理论课教学学时,加大学生实训、实验课课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社会需求,在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活动,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确定将来就业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职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应积极引进大批先进实验、实训设备,建造一大批高水平和高仿真的实训、实验室,让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训练。通过2—3年的“上学如上岗,上课如上班”的模拟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达到学生毕业时的“零距离就业”要求。

  中职论文篇5

  【关键词】中职物理;机电专业;课程优化

  我校是机电类中职学校,开设有数控、机制、电子、模具、机械等专业,在各专业中开设中职物理这门基础课,目的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运动学、力学、几何光学、热学、电磁学及原子能等相关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机电各专业成为课程改革的的关键,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岗位,面向专业,优化课程结构

  物理是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立足于机电类岗位,服务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机电类中职培养机电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操作维护使用及管理技能型人才,面向制造业各岗位。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配,其技术装备是数控机床(CNC)、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生产线,这些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管理要求高,需求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机电产品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要求也提高,制造类各岗位如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汽车维修、模具加工与修理、电子产品装配、机电维修、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电设备营销等等都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强调基础及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以后的扩展能力。中职生在短短三年间掌握机电类某一岗位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掌握该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夯实基础,拓宽基础,才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岗位服务的,而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打基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物理是机电类专业基础的基础,其内容与结构必须满足专业与岗位的需求。

  考虑到机电类各专业后继课的特点,将物理分为I、II两类:I类包括知识模块有: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冲量与动量,功与能,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热量与功,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几何光学,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II类是将I类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内容合并到电工基础中。II类是面向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对物理、电工、电子等课程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第一学期开设《物理》,而第二学期起就依次开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三门课程。I类是面向机械、机械制造、模具等专业。另外,增加选修模块,如自制物理实验、创新制作内容。各个不同专业学时数亦不相同。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二、做学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教学中的学主要是指理论知识学习;做是做实验、做习题和课外活动,主要是实践过程,无论是学还是做,都是为了理解基本概念与定律,分析物理现象与自然规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与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中职生入学的实际情况是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按照职业教育观点[1],他们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应用与操作。鉴于上述情况,中职物理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发掘其能力与潜力;其次加强技能培养。为此采取如下措施:(1)在学的方面,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推导,突出物理概念的理解,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并将部分概念与定律内容实验化,转化为可以做的内容,加大课堂演示内容及份量;同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投影、幻灯、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形的视觉作用,加深对物理概念与定律的理解。对于每个章节,明确目标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专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做的方面,充分利用习题、实验与课外活动。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合一,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在理论课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发现,启发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在习题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举办“异想天开”发明创造“金点子”方案竞赛;举办发明创造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发明创造作品展览;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等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

  三、对教师的要求

  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景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创新能力培养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灵活的教(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5页)学方法、较强教学情景设计能力和现场调控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经常收集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掌握科技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岗位所需技能;钻研教学艺术,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如教学过程设计中每个章节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万有引力定律”以“人造卫星、黑洞例子”切入;“机械波”以“地震、超声波和次声波”切入;“能量守恒”以“长江三峡”切入;“电场中的导体”以“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切入;“电阻定律”以“超导”切入;“磁场”以“磁悬浮列车”切入;“原子核”以“核武器”切入等。引入这些例子,不仅可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崇尚。

  总之,机电类中职物理教学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原则,面向专业,立足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中职论文篇6

  (一)教学理论脱离了教学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电器电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电器电子教学时,在进行实践教学前,先传授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虚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的结合理论与实践,更不能对电子技术原理深入了解。而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更不能对电器电子的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

  (二)教学实践缺乏足够的创新性

  对目前中职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电器电子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只是进行重复性教学。几乎没有开设研究性课程,更不能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这样的课程环境中,学生仅仅是一味的听讲,不能有效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也使其个性化发展受到阻碍,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久而久之,无法实现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提升中职电器电子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中职教育中电器电工教学的宗旨,就是融合贯通各种知识点,使学生对电器电工的知识充分了解和掌握。为了能使这个目标真正的实现,中职电器电子教学应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现状,开拓电器电子教学的新方式。

  (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实现电器电子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教学的趣味性增加。而要想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就应该实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枯燥和单一的教学方式改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而在电器电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将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清楚自己是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学生的吸纳能力进行。同时还应对多种教学元素进行利用,使教学的趣味性增加。目前,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普遍采用的教学辅助方式,通过有机的结合图像和声音,所营造的课堂氛围富有色彩而又较为轻松。所以为了满足教学所需,对实验设备上的不足予以弥补,可采用虚拟实验,并且在播放视频时,还应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对该技术的要点进行细致斟酌,进而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结合教学,提高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就是结合教学,使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增强。因此,在招聘教师时,校方应对招聘条件予以明确,资格审核必须严格,并采取有效的教学培训。首先,应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增加,使教师能将自己的演讲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在电器电子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结合教学与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对教学进行合理设计,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和专业;其次,还应对教师的电器电子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使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也更加的完善;最后,还应使教师辛勤奉献、爱岗敬业,通过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真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才能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就应努力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创办,成为电器电子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能够主动和积极的参与进来。同时,教师还应对不同的电子实验项目进行创设,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实验设计,通过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反复性的探求中,将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设计电子程序,这样不但会有效巩固各种电器电子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到提升,进而对时代所需要的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

  三、结论

  中职教育中电器电子教学创办的宗旨,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符合国家建设需要,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因此,为了使电器电子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提升,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开拓电器电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实现科学化和有效性的课程教学实践,本文对中职院校电气电子教学进行了分析。

  中职论文篇7

  目前,我国不少中职学校在电器维修与汽车维修的教学方面仍然处在“走老路”阶段,往往沿袭传统教学思路,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中职学校汽车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模式相对僵化。一般来说,中职教育对象是一些文化理论方面比较薄弱的青少年,但汽车电器维修专业术属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的实用性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具体来说,目前中职学校的汽车电器维修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教学理念比较滞后。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旗帜。教学理念比较滞后就会导致中职学校的教学体系落后于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中职教育往往属于比较基础的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中考失利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还能够增强社会青年的就业。不过,从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传统学校在教学时仍然以知识型的人才培养为主,更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相比于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更强一些,这种教学理念造就的培养方式原本的薄弱性也并不十分明显,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就渐渐地显出了颓势,因为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进行充分的培养。而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相对滞后的教学理念还无法实现这一要求。

  2.教学计划完善性不足。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一些中职学校的汽车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中恰恰缺乏完善的教学计划。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不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点和技术重难点向学生有层次有深度地培养和展示。教学计划起到纲领性作用,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一些中职学校仍然依照汽车专业电器书籍进行教学,却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但一些教师往往缺乏这种计划性,只是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教授,不仅缺乏灵活性,也使得教学计划缺乏完善性,最终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改善中职学校汽车电器维修专业教学水平的对策

  采用合理的途径提升中职学校汽车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1.更新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就像一杆鲜明的旗帜,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很多中职学校之所以无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汽车电器维修专业的学生的原因就在于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针对这种情况,中职学校的相关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个人对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吸收和把握。可以通过书籍、培训以及交流等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个人的见识,并开阔个人的教育视野。

  2.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的方案,原则是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不要单纯依靠教材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还要多注意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要注意对学生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的锻炼,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这就可以保障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水平。比如,不同类型的家用电器依照用途和部件的区别作用原理也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很多电器之间的某些部件的作用原理还是比较类似的,诸如车速传感器与发动机转速传感器若都采用磁感应式就是采用磁感应式,那么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安装的位置不同。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将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很容易进行对比进而触类旁通,对于其中的差异之处印象也更为深刻,十分有利于掌握具体的维修方法。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考虑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然向着创新性更强、合作能力更强以及专业技术更强的方向发展。中职汽车电器维修专业的教学也应该沿着这个方向来着手进行教学和人才的培养,通过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有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使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为学生的未来铺就一条坦途,也为国家的发展输送更多优良的专业人才。

  中职论文篇8

  【关键词】岗位需要;职业;情境;理念;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简称“中职语文”,下同)课程的开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滞后于高等职业课程的开发。而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开发又滞后于专业课。语文课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式微甚至基本退出了基础课的序列,不是由于语文课的作用降低了,而是由于语文课没有适应新一轮课程转型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开发具有紧迫性。而如何开发语文课,既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新型具有更宽视野和跨界能力的语文教师,这些都使语文课的开发成为瓶颈。但是,语文课完全可以借用其他课程的先进理念。那么,中职语文课如何开发呢?

  一、 中职语文课程开发的依据。

  1.宏观上,中职教育的体制机制人为地制造了语文课程的双重特征,基础性和应用性是语文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的优先考虑因素。中职在教育体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分支。其特殊性表现在,中职因为体制机制决定了其毕业生的人字分流。一部分毕业生继续参加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从此走向社会。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中职承担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既要照顾到即将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更要照顾到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年龄、社会经验和阅历以及成熟度来看,中职毕业生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无法与普通高校和高职学生竞争。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以迅速弥补因为年龄以及知识结构等原因带来的竞争力的不足。满足学生应用需要是中职教育各学科的基本任务。如果忽略了应用性需要,无疑对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教育的不公,也对其终身发展造成困难。因此,课程的应用性需要是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面对中职教育的双重职能,课程也就需要照顾到两类学生的需要,因此,注重应用性与注重基础性的双重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前瞻性设计因素。而教材是课程理念的集中显现。作为课程理念终端的教材,必须把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双重需要作为教材改革的重要依据。

  2.中观上,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这就决定语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文化素养方面的需要。劳动者的素质由两部分组成: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技术性因素;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二者交织相互影响。简单说,一部分是与物质打交道,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体现在与人打交道上主要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中职语文课既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也注重表达应用的职业要求。尤其是职业岗位能力具有的任务性、情境性、目的性,为语文在职业服务方面提供了内容上的特定要求。因此,职业需要决定人才标准,人才标准决定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决定课程开发。

  3.微观上,从形而下的手段看,语文学科自身内蕴与外显互逆的特征决定了中职语文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沉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却有着两个互逆的过程。一个是文化的内蕴,这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著作来实施,而将思想和情感有序地呈现出来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任务。

  二、语文课程开发的理念。

  1.内容上体现“兼容职业,有所区分”的理念。语文课程在内容导向上,应该兼容职业。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因此,不同专业的中职语文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具有各自的匹配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次将语文从单一引向多元。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一本语文书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语文在选文上,应该着重体现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例如,医学相关的专业,在选文上则应偏重医学科普文,医古文。在人文精神上也应体现以医疗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等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来源。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偏重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因素。兼容就能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而语文课毕竟不是专业课,不是要解决专业问题,而是解决职业生涯中能够应用的文化需要。而现今中职语文的选文在文化素养方面是普适性的,因为针对所有专业,因此不具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有一些所谓经典的文章,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素养在许多特殊性的职业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作用。比如,忧患的意识和抨击黑暗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有诸多的害处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少有建造。一旦负性事件进入人际关系中,绝不能采取负面手段而只能采取正面手段。因此在选文上应当与职业趋同,与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相吻合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这就是所谓兼容职业。学习领域的来源基于岗位分析或者工作过程的分析。所谓有所区分,就是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内容。这就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微型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虽然从名称上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从内容上,课程已经呈现了个别差异性。

  2.模块构建体现“能力核心,兼顾知识”。语文双基的基本能力多半是一种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不仅包括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职业岗位中具体情境的综合能力。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要求针对所有学生是一般性的要求。而职业中的听说读写则是特殊性的。例如,医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的典籍中所蕴涵的理念对现代医学依然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诺奖得主屠呦呦从医古文中受到直接的启发而找到抗疟药物就是典型例子。看懂这些医古文既需要运用词类活用、固定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能力,更需要了解一定的医理和医学特殊用语。比如,典籍中的脉数,就是现代医学中的心跳加速。如果不能理解脉象理论,就无法解释脉数。因此,语文课要准确定位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建立合适的能力梯度体系。能力虽然是抽象的,但是,能力也可以在技术路线的蓝图下从抽象变为具体可以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乃至量化。这个可以从利物浦沟通能力量表的模式中受到启发。根据岗位需要将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语言表达等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予以序化。因此,以能力核心的知识构架是可行的。

  三、构建“情境――达标”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辅线的双线教学模式。

  文化课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上,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无味。加上微信时代,学生阅读长文的耐心逐渐丧失,导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既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也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际上,内容决定形式,因此,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模式。语文作为文化课,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合一,使得能力必须体现在情境之中,并且能力以任务的形式得以实施。所以,情境性和任务性成为能力外显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内容高度职业化的需要,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的基本图式是――“分析职业情境――制定教学目标――创设职业情境――实施达标教学――进行达标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相对集中于某一特定且具体化的职业情境的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体现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职场情境。特别在应用文的写作中,由于应用文在不同的岗位中有其特定要求,因此,情境性更为明显。比如,产品的上市营销策划方案和医案的写作,都是极具职业情境的。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很好满足内容要求。这些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体系以“过程评价”为核心,以“达标”为最低质量标准的“过程-达标”评价模式,重视笔记、学案、作业、合作、调研的过程。

  从课程评价的体系上看,知识点将逐渐淡化而凸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过程才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并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比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其重点不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具体技巧。而在于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有意外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学会调研方法,至少要学会谈话做笔记,也要制订调查表格。这其中所谓表达能力在谈话中自然得到了体现,而请人填写表格既涉及沟通能力,也涉及到表格的制作,问卷的设计等知识点。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则不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至于调查报告的行文,其质量评价体现在最低的格式要求必须达标,而主要过程比如笔记和调查表格以及调查报告作品才是核心。过程评价最终量化需要根据内容来决定。许多人对课文的学习过程如何量化表现出困惑。实际上,当课文的选文确定为与职业高度相关时,评价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说明文单元如何考核呢?说明方法的学习运用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就有了职业化的任务。而说明文以故事呈现内容的叙事式方式就是说明文以及科普文的新模式。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采用这样的模式。情境性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只要能够从例文中找出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是最低标准,而过程在体现在说明方法在不同职业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务上。比如,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产品或者一种疾病或者一种技术手段。有具体也有抽象,但是都离不开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在情境中的运用。“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必须细化和量化。使目标可以层层分解。“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明确问题。第二步: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步:反馈评价,小结、矫正问题。评价模式反制教学过程,只有调动了学生,才能扭转教学过程的被动,形成高效课堂。这样就彻底地将教师从组织教学的忙碌中释放出来。

  中职语文课的开发,理念必须先行。有了合适的开发理念,语文将逐步适应职业的需要,与职业的兼容将给语文课带来新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 [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教科版)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04)

中职论文范文

中职论文范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